文化櫥窗:印尼最大宗教節日「開齋節」,從不眠夜到團圓餐

作者:info 於 2025-08-07
3
次閱讀

對許多台灣人來說,「過年」是一年中最重要的時刻,是一家團聚、向親友互道平安、享用豐盛餐點的日子。而對信奉伊斯蘭教的印尼人來說,開齋節(Hari Raya Idul Fitri)就是他們的「過年」——一年中最隆重、最具情感意義的日子。

如果您家中有一位來自印尼的看護,您或許曾在某個夏天的清晨,發現她特別忙碌、打扮得格外整齊,那很可能就是開齋節到來的日子。

從齋戒月到開齋節:身心的修煉與重生

開齋節之前是一整個月的齋戒月,穆斯林從日出到日落禁食,除了不吃不喝,還包含內心的修煉,遠離爭執、貪念與慾望。這段期間對穆斯林來說,是淨化身心、加強祈禱與施捨的時期。

當最後一天的齋戒結束,開齋節便隨之到來,象徵著「靈魂的重生」與「與人和解」。這一天,他們會向親人、朋友、甚至鄰里互道「mohon maaf lahir dan batin」(請原諒我過去一年的過錯),帶著懺悔與原諒,迎向新的一年。

Takbiran:熱鬧的不眠夜

在開齋節前一晚,全印尼陷入一種歡樂又虔誠的氣氛。無論是在城市或鄉村,都能看到「Takbiran」的隊伍上街——這是由年輕人與小孩組成的遊行隊伍,手持燈籠、敲打鐵罐、播放誦經聲,在街頭高聲歡呼,宣告齋戒的結束。就像我們守歲一樣,這一夜,他們不願早早入睡,因為他們知道,明天是最重要的一天。

有些印尼看護在台灣也會想念這樣的氛圍,甚至自己用手機放起 Takbiran 的誦經音樂,自己在小房間裡靜靜地祈禱。對她們來說,那是一種與故鄉的連結,也是一種精神上的歸屬。

開齋節的一天,午餐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一餐

開齋節當天,穆斯林會早早起床沐浴、穿上乾淨整齊的服裝,先在家中祈禱,接著與家人一同前往清真寺,面向聖地麥加進行禮拜。他們會聆聽長老誦讀《可蘭經》,祈求主的原諒與祝福。

朝拜結束後,全家人回家準備節日的午餐。這頓飯對穆斯林家庭來說,如同我們的圍爐,是整年度最重要的一餐。子女會從外地返鄉,與年長的長輩共聚一堂,感謝真主過去一年的照顧,也向父母道歉、擁抱彼此。

對遠在台灣的看護工來說,這一刻可能最讓人感到思念。他們可能會傳訊息給家人,透過視訊參與禱告或吃飯的畫面。有的雇主甚至會體貼地讓她們打個國際電話,聊一聊家裡的情況,這些溫暖的舉動,對她們來說意義非凡。

必吃的開齋節美食

開齋節少不了的,就是印尼家戶幾乎都會準備的ketupat——一種外型像粽子的米食,外層是交錯包成十字形的椰葉,象徵雙手交握、請求原諒。這個詞原自爪哇語「mengaku lepat」,意思是「承認過錯」,也難怪它成了開齋節送禮的首選。

除了ketupat,不同地區還會準備像是巴東牛肉(Rendang)、椰奶雞肉咖哩(Opor Ayam)、木薯葉燉菜(Sayur Daun Singkong)等美食。而甜點部分也不馬虎,像是香甜的椰糖糕點(Dodol)、紅白米糕(Tape Uli)、酥脆花生和小餅乾,都是孩子們最愛的零嘴。

這些糕點不只是餐桌上的點綴,還會被裝進一盒盒透明壓克力盒裡,當成伴手禮帶回家送給長輩與親友。有些看護會在節日前幾天自行準備這些食物,或在有限的條件下煮出家鄉的味道,這些都是連結情感與記憶的重要形式。

理解,就是最溫暖的祝福

印尼開齋節的習俗與情感,像極了我們的農曆新年——有守夜、有團圓、有道歉與祝福,也有那一桌熱騰騰的菜餚與濃濃的鄉愁。身為雇主的我們,若能多一點理解與體諒,或許就能為她們的異鄉節日,添上一點溫度與歸屬感。

在這一年一度的重要節日裡,讓我們也一起祝福遠離家鄉、辛勤付出的印尼看護們:

Selamat Idul Fitri! Mohon maaf lahir dan batin.(祝你開齋節快樂,願我們彼此原諒、重新開始。)

印尼最大宗教節日「開齋節」,從不眠夜到團圓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