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化櫥窗:為什麼印尼看護怕豬肉?從信仰、香料到辣味,一次看懂她們的飲食文化

作者:info 於 2025-08-06
5
次閱讀

很多雇主初次接觸印尼籍看護時,常會驚訝地問:「她怎麼連碰豬肉都不敢?」「炒菜加了米酒也不能吃嗎?」「為什麼飯都要辣得這麼兇?」這些疑問看似與吃有關,其實背後藏著一整套文化、信仰與生活方式的不同。

要真正理解這些「飲食上的堅持」,不妨從她們的信仰、家鄉氣候、歷史背景與飲食習慣說起。

豬肉、酒精不是不願吃,而是信仰不能碰

印尼是全球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國家,大多數印尼籍看護都信奉伊斯蘭教。在伊斯蘭教中,對飲食有著非常明確的規範:禁止食用豬肉與酒精,所有食品必須符合「清真(Halal)」標準。而這,是一種潔淨與服從的自律。

對虔誠的穆斯林來說,連接觸過豬肉的器具、炒過豬油的鍋子,甚至是用過的砧板與餐具,都可能被視為「不潔」,會讓她們感到心理上的不安與焦慮。不過這部分並不絕對,作為移工,她們早已做好為工作讓步的心理準備。

同樣地,料理中若含有米酒、料理酒或其他酒精成分,也屬於禁止項目。大部分看護願意協助料理這類食材,但不會自行食用。若主能事先詢問、準備她們可以接受的食材,往往會大大提升彼此的信任感與互動品質。


為什麼她們的飯總是辣得驚人?

很多雇主一開始也會對印尼看護的辣味偏好感到驚訝,甚至無法理解——怎麼連早餐都吃辣?怎麼一餐可以辣到讓人落淚還吃得津津有味?

其實,這不只是個人口味,而是跟地理與歷史密切相關。

印尼位於赤道附近,氣候終年高溫潮濕。長期生活在這樣的熱帶氣候下,辣椒不僅容易種植,更有助於促進食慾、發汗散熱、抑菌保鮮。而且印尼自古以來就是香料之路的重要據點,馬魯古群島更被稱為「香料群島」,盛產丁香、肉桂、胡椒、肉豆蔻等珍貴香料。

從古代貿易到殖民時代,印尼不斷吸收來自中東、印度、中國、歐洲等地的飲食與香料文化,逐漸發展出一套獨特而濃烈的風味系統。對印尼人來說,「無辣不歡」,一餐沒有辣,就像我們的飯裡沒加鹽一樣淡而無味。


她們平常都吃什麼?

印尼看護的日常飲食其實非常簡單務實。最常見的搭配是:白飯、炒青菜、煎蛋、炸雞或炸豆子,加上一點自製的辣椒醬(Sambal),這就是她們熟悉又安心的三餐組合。許多看護會自備家鄉調味料、即食包或泡麵,有些則喜歡用冰箱的剩飯加點辣椒炒一炒,簡單又滿足。

她們通常不挑食,也不需雇主特別準備什麼,只要尊重她們的禁忌,她們就會自己處理好飲食,盡量不打擾雇主的飲食安排。這不只是「能吃苦」,更是一種自我管理與體貼的表現。


每年齋戒月,是一段安靜又虔誠的日子

若你發現她最近白天都不吃飯,也許正值齋戒月。每年伊斯蘭曆的第九個月,穆斯林會從日出到日落進行齋戒,不吃不喝、減少言語與欲望,進行靈性的修煉。她們通常會在天還沒亮前起床吃早餐(Suhoor),日落後再與其他穆斯林共同開齋(Iftar),這段期間的作息與飲食都會有些改變。

在齋戒結束的開齋節(Idul Fitri)那天,她們可能會準備家鄉的傳統甜點,如椰奶甜湯、糯米點心、餅乾糕點等,用以慶祝與感恩。有些人會與雇主分享自製小點,作為感謝與祝福。如果此時你能說一聲「Selamat Idul Fitri(開齋節快樂)」,對她來說,那就是最真誠的尊重。


食物裡的文化,藏著思念與歸屬

除了辣椒與香料,印尼飲食文化中還有許多有趣的面貌。像是印尼菜常以多人共食為主,巽他族有「ngaliwet」傳統——大家出錢買菜一起烹煮,再圍在鋪著香蕉葉的桌上共食。香蕉葉除了環保、便宜,更有特殊香氣,會讓食物更加美味。

此外,印尼因多民族與多元歷史而擁有超過五千種傳統菜餚,從甜到辣、從炸雞到燉飯,各地口味風格都不盡相同。你知道嗎?印尼炒飯(Nasi Goreng)、沙嗲(Sate)、薑黃飯(Nasi Kuning)、印尼煎餅(Murtabak),甚至連「潤餅」與「肉麵」都出現在他們的料理中,這些都和華人、印度與荷蘭殖民文化息息相關。

這些多元背景,讓印尼人對飲食擁有高度包容性與創造力,卻也保留了對「清真」與「辣」的堅持與驕傲。


從一碗飯開始建立文化默契

「吃什麼」這件小事,其實藏著很多大問題——文化、信仰、生活方式,甚至是思鄉之情。

或許她來自遙遠的島嶼,語言不同、信仰不同、吃的也不同,但她願意來到你家,照顧你最親的人。如果我們能從餐桌開始,放下成見、學會理解,那麼這段雇主與看護的關係,就不只是「工作」,而是一段互相扶持的旅程。

她的飯裡,有思念、有責任,也有柔軟的堅持。而你的理解,會是她異地生活中最重要的力量來源。

為什麼印尼看護怕豬肉?從信仰、香料到辣味,一次看懂她們的飲食文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