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化櫥窗:看護機器人會取代外籍看護嗎?科技愈進步,人味愈珍貴

作者:info 於 2025-07-29
26
次閱讀

不用找外籍看護,改請機器人來照顧老人?聽起來很炫。根據國發會推估,台灣在2035年將邁入「超高齡社會」,65歲以上人口突破30%,照護人力缺口將達數十萬人,桃園市在六都中雖然是較晚進入高齡社會的,但老化指數仍在上升,高齡照護的重要性可見一斑。

但AI 與機器人技術快速發展,讓不少家庭雇主開始好奇:「未來會不會不需要請外勞了?一台看護機器人就能搞定?」

目前市面上的看護機器人,例如工研院開發的 PECOLA、日系機器人 Pepper,已能進行跌倒偵測、語音提醒、遠端通報等功能。英國的 Cera AI 系統甚至每週可處理數萬次照護紀錄分析,初步減輕機構人力負擔。但多數專家認為,這些機器人現階段「只能輔助,難以替代」,特別是在家庭日常照顧中。

原因無他:真正的照顧,需要理解與互動。照護者不只要做得到,還得做得懂。這些看不見的「溫度」,目前仍是機器難以觸及的領域。

現實就有活生生的案例,最具代表性的例子是日本軟銀推出的看護機器人 Pepper,曾被寄予厚望、廣泛導入醫療與照護場域,但因高齡者接受度低、難以建立情感連結,2021 年便宣布停產。看來,讓機器人照護的方案,聽來很炫,實際做來並不酷。

除了使用者心理層面的問題,實際操作層面也存在許多限制。例如高單價與維修不易,不少實際應用在嘗試導入智慧照護系統後發現,設備維護、耗材更換、系統更新所衍生的時間與金錢成本,遠比預期來得高。

更重要的是,當機器操作錯誤、誤判導致長輩受傷時,法律責任究竟應由誰承擔?目前台灣尚未對 AI 照護設備的錯誤歸責有明確規範,萬一發生爭議,雇主很可能成為最終承擔者。相較之下,聘僱外籍看護則有勞動契約與專業仲介配套,法律責任與服務內容相對清楚。

佳洋人力深耕桃園地區多年,持續引進具備中文能力、照護訓練完善的外籍看護,協助雇主在科技變革下找到最合適的照顧方式。科技不會取代人,但會補足人,而在桃園,我們相信,最適合您的照護方式,始終是「人」為核心的陪伴。

看護機器人會取代外籍看護嗎?科技愈進步,人味愈珍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