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化櫥窗:如何和你的外籍看護相處──聊聊印尼文化

作者:info 於 2025-06-17
126
次閱讀

台灣許多家庭照護的外籍看護,來自印尼這個多島國家。她們性格溫和、做事節奏較慢,偶爾會讓人誤以為「是不是不熟練?」其實,那往往不是能力問題,而是文化差異在作祟。若能從生活方式與背景開始認識,就會發現她們其實有一套屬於自己節奏的日常哲學。

印尼地處赤道、由約 17,000 座島嶼組成,因此有「萬島之國」之稱。除了氣候濕熱、民族多元之外,這個人口全球第四多的國家,也有著超過 300 個族群與語言。儘管多樣,但仍有共通的文化特質,例如大多數人虔信伊斯蘭教,重視家庭、講究禮節,且生活步調偏向沉穩與溫和。

印尼的歷史:海洋貿易大國與殖民影響

這個由約 17,000 座島嶼組成的國家,早在公元七世紀就曾出現過強大的海上貿易帝國,憑藉地理優勢與香料資源,與中國、印度、中東及歐洲建立貿易往來。然而,也因為豐富的天然資源,印尼成為歐洲殖民者覬覦的目標。從16世紀葡萄牙人登陸開始,接著是西班牙,最後在17世紀由荷蘭確立殖民統治地位,建立了「荷屬東印度」。

荷蘭對印尼的統治長達三百多年,期間推行剝削性的經濟政策,如強迫種植制度,將咖啡、蔗糖、橡膠等農產品輸往歐洲市場,使當地人民長期生活在貧困與不平等之中。1942年,日軍佔領印尼三年多,雖然帶來苦難但也削弱了荷蘭勢力,加速民族獨立運動的展開,至1945年8月17日二戰結束時,發布《印尼獨立宣言》,正式宣布獨立。這段歷史形塑了印尼人的集體性格——溫和中帶著韌性,重視社群、文化與信仰,也深知「穩定」的可貴。當我們與印尼籍看護互動時,理解這段歷史背景,也就更能體會她們內在那份不輕言反抗的堅持與包容。


印尼的勞力輸出政策:經濟現實下的家庭選擇

印尼是東南亞最大經濟體之一,擁有逾 2.8 億人口,國內生產毛額(GDP)持續成長,產業以製造、農業、礦業與觀光為主,出口商品包括煤炭、棕櫚油、橡膠、服飾與電子零件。不過,國人年均所得不高,加上收入分配差距仍大,基層家庭長期面臨就業機會不足、薪資偏低的困境。

因此,自1970年代起,印尼政府積極推動「勞力輸出政策」,開始有系統地培育與輸出勞動力,尤其是以女性家庭看護與幫傭為大宗,成為許多家庭的經濟支柱。這項政策背後,有著緩解國內就業壓力、提升外匯收入的考量。為此,印尼政府成立專責機構,規範外派流程,並設立訓練中心,要求移工在出國前接受語言、專業與法律知識的培訓。不少來台的印尼看護,就是在這樣的制度下準備多時,懷著對家庭的責任與期望踏上異地生活。這不僅是一份工作,更是她們家庭未來的希望來源。


印尼日常:赤腳、席地而坐都是日常文化

印尼是典型的南洋文化風格,衣飾充滿民族色彩與文化意涵,融合自然元素、宗教傳統與地區特色。服飾多以蠟染(Batik)、手工織布與鮮豔圖騰展現多元族群之美,既典雅又具有儀式感。若是翻閱他們的生活照,除了他們的服飾,你可能更會注意到他們席地而坐和室內赤腳的習慣。

台北車站席地而坐的移工,曾被認為有礙觀瞻而上了新聞版面,但印尼熱帶文化的自由風情就是如此。印尼家庭中,席地而坐用餐、聊天,甚至整理家務,是非常自然的日常,此外赤腳走動也象徵對環境與他人的尊重和禮貌。習慣蹲著洗衣、在地板用餐,也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。

當她們來到台灣後當然受過訓練而改變,但文化上的自我調整難免讓她們更拘謹。如果你發現她們的清潔方式和標準與你理想中不同,別急著生氣。先理解、再教導,是溝通的起點。

畢竟,我們也不是一出生就會包粽子、煎蘿蔔糕,不是嗎?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學習曲線。


內斂的信仰:穆斯林文化下的和善與穩定

印尼官方認可六種宗教,每位公民都須登記一項宗教信仰。這讓宗教變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,深入舉止言談之中。其中以伊斯蘭教信仰人口最多,約占 86%。不過伊斯蘭並沒有定為國教。

印尼穆斯林多半信仰溫和、注重禮儀與內省,不喜歡衝突,這和我們印象中的中東回教與西方國家的衝突,很不一樣!她們虔敬而友善,在這樣的文化氛圍下長大,自然讓她們面對壓力時選擇沉默與克制,而不是反應激烈。

在我們做移工關懷服務的時候,問到與僱主的相處如何,好幾個都特別提到:「雇主對我很好,每天給我禱告時間而且不來干擾,我很感謝。」由此也可以看出,這段心靈對話的時間,對他們來說是多麼的重要。


語言節奏:慢,不代表效率差

印尼人非常注重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係。在溝通時,他們往往選擇迂迴而不是直接。也因此,不少看護在剛到台灣時,可能會因為語言不熟、個性不主動,而給人「好像很被動」的錯覺。

另外,他們對「時間」的觀念也比較彈性。傳統上印尼人認為時間是可以協調的,因此所謂的「準時」,在實際行動上有很大的彈性空間。他們甚至有個說法「Jam Karet」(橡皮筋時間),就是時間可以拉一點、推一點,不是死的,時間的彈性可以到達半小時、一小時之多。即便泗水、雅加達已經現代化的大城市,也會因為嚴重的塞車問題,讓守時成為一種困難。

聽起來很抓狂,對不對?反過來說,她們來到台灣,也需要努力調適她們的時間感。通常不是不勤勞,而是還沒跟上台灣這台快節奏列車。多一點耐心,她們會慢慢進步,你也會看到她真正的努力。

溝通時也是如此,如果你覺得她動作慢、指令聽不太懂,很可能只是還在適應你說話的方式、還沒完全理解內容。你可以請她複述一次,確認彼此真的理解,再開始進行下一步。印尼人習慣溫柔禮貌的對待,過於大聲的呵斥,會讓他們很沒面子,更覺得委屈、無所適從。只要講到她們聽懂,她們就會接受並努力調整。


真誠的照顧,來自不張揚的溫柔

印尼人對長輩和雇主多半有著根深蒂固的尊重。他們通常不會反駁你、也不會當面說你哪裡錯。就算再委屈,也會選擇吞進肚子裡。很多時候,你以為她們不夠主動、不太表達情緒,但其實,她們早已默默付出,用最穩定的方式照顧你的家人。

這樣的性格雖然適合長照工作,卻也容易讓她們壓力累積。尤其是剛來台灣,聽話能力才剛剛達到初階的水準,說不定被你又急又快的說話節奏嚇慌了(這樣的例子還不少!)。

如果我們願意主動關心一句:「今天累不累?」或「最近還好嗎?」不只能拉近彼此距離,也能讓她感受到被看見與尊重。


當然,我們也不能一概而論。現在的印尼,也正在改變。越來越多年輕移工來台後,展現出更高的效率、更多的想法,甚至會主動溝通,負面來說,比較會反駁、會表達情緒的也有。

但這不是問題,反而是一種進步。代表了新一代的她們,更聰明,也正學著適應我們的社會、也正在找尋屬於自己的位置。

所以,我們與其用舊觀念來看待,不如給彼此多一點時間與理解。文化的不同,不一定是障礙;有時候,只是彼此還在找頻率。只要有心,總能找到最舒服的相處方式。

畢竟,對她來說,你的家,也已經成了她必須每天守護的地方。

如何和你的外籍看護相處──聊聊印尼文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