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化櫥窗:巨大案引爆移工剝削危機:從「扣貨令」到債務黑洞的真實樣貌
次閱讀
這幾天,一則新聞震動了整個製造業圈。知名自行車大廠──巨大機械,因被美國海關指控聘用涉及「強迫勞動」的移工,而遭暫時扣貨。這起事件不僅讓企業蒙受損失,更讓社會開始重新思考:台灣在倚賴外籍勞動力的同時,是否也忽略了他們身上的沉重負擔?
根據美方公告,巨大聘用的移工可能違反國際勞工組織(ILO)定義的強迫勞動指標,其中包括債務束縛、超時工作與扣押工資等項目。對於一個出口導向的國家而言,這不只是人權問題,更是國際信任的警訊。因為一旦被貼上「血汗供應鏈」標籤,損害的不只是個別企業的形象,而是整個「台灣製造」的招牌。
但如果深入了解這些移工的處境,我們會發現,問題其實早在他們踏上飛機前就開始了。許多移工在母國就得先借款,支付動輒上萬元美金的仲介費,只為了獲得一個能來台工作的機會。到了台灣之後,他們不僅要面對陌生的語言與生活環境,還得背著債務努力還款。
在桃園、中壢、新北這些工業聚落裡,移工幾乎支撐起了台灣製造業的半邊天。他們在工廠、漁港、養護機構裡默默付出,也讓無數家庭能順利運轉。外籍看護則在長照家庭中擔任關鍵角色,照顧著長者與身障者。然而,當仲介費高昂、制度不透明、轉換雇主不易,原本該是「雙方合作」的關係,卻變成了「一方負擔」。
其實,多數的人力仲介公司並非惡意為之,而是在缺乏統一規範與合理收費標準的制度下,長年習慣了模糊空間。這正是社會該一起面對的地方:要讓移工能安心工作,就必須讓制度更透明,也要讓雇主清楚知道每一筆費用的去向。只有當所有人都站在同一張桌上,彼此信任與了解,這場困局才有可能結束。
佳洋的期待:讓制度回歸人本,讓三方都能安心
身為深耕桃園與新北地區的人力仲介公司,佳洋長期與企業與移工雙方接觸,我們深知這個產業的矛盾與現實。我們期待,未來的聘僱關係不再是壓力的來源,而是彼此信任的起點。期待企業能以更長遠的眼光看待人力資源,把移工當作團隊的一份子;期待仲介業者以誠信為基礎,讓服務不只是「引進」,更是「照顧」;也期待政府能建立更完善的監督制度,讓整個產業走向公平、穩定與尊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