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化櫥窗:微笑背後的智慧與柔韌:從古文明到現代泰國移工
次閱讀
在亞洲大陸的心臟地帶,有一個國家,自古以來就與華夏文化交會,融合了中國與印度兩大文明的神韻與氣質——這就是泰國。歷史的起點可溯至13世紀建立素可泰王朝,接著是經濟與文化發達大城王朝(14–18世紀)、吞武里王朝與現今的曼谷王朝(拉瑪王朝)。是東南亞少數君主立憲制度延續至今,且未曾被殖民的國家之一。
「微笑之國」是泰國最廣為人知的形象之一,這不只是觀光口號,而是源於其深層文化:知足、敬神、重和諧。泰國人從小受佛教影響,強調情緒內斂、避免衝突,因此「微笑」常用來表達感謝、緩解尷尬、甚至掩飾不安。
多元文明的交匯:歷史深處的文化親緣
早在十三世紀的素可泰王朝,泰國便與中國元朝往來頻繁,明代鄭和下西洋時也曾造訪暹羅。大量閩南、潮汕、海南移民更在十九世紀進入泰國,成為商賈與工匠,並逐漸與當地融合。
這段歷史不僅留下了「粿條」這樣的語言遺產,也讓泰國社會從飲食、宗教到倫理觀念,都與華人文化有著微妙連結。另一個常見例子是「興」(heng)這個字,泰語保留了潮汕與閩南人愛用的「興旺」、「好運」語境,常見於商鋪招牌如「ฮั่วเซ่งเฮง」(華勝興),三個字皆為音譯華語。也有學者認為,泰語「suai」在音感上與閩南語或粵語的「水」接近,且也被廣泛用來表示漂亮、美麗。這也解釋了為何泰國移工會熟悉「合十行禮」、尊重長輩、習慣孝道,也容易與台灣人共處。
敬天愛人的信仰日常:四面佛與寺廟文化
泰國佛教自公元前3世紀由印度經斯里蘭卡傳入,至素可泰王朝成為國教。主要為 上座部佛教,與緬甸、斯里蘭卡、寮國等國家相同,強調個人修行、持戒清淨、阿羅漢果為目標。
對許多台灣旅客來說,泰國的宗教印象離不開曼谷四面佛。但對泰國人而言,信仰早已內化為生活方式——不是儀式的表演,而是內在的修煉。他們從小學習佛教倫理觀,並視布施、禪修為日常功課。男性成年後出家一段時間視為對父母的報恩。他們相信「業力」與「因果」,不將信仰用來要脅他人,而是提醒自己行善積德。因此,許多移工在離鄉背井前會先到家鄉的佛寺祈求平安,將責任與祝福一起打包出發。
筆者曾出遊者泰國,我搭了好幾輛計程車,車上幾乎都會擺尊佛像保平安。其中最厲害的一位司機,竟將全車前檔擺滿了小小的各式釋迦牟尼佛像,不下二十尊,後照鏡上也吊了佛像吊飾,剛上車時,司機就與我合什問訊,宛如一間寺廟走來的徹悟僧人。
生活的節奏:大象、夜市、與慢生活
泰國文化包容性強,對外來文化與觀光客接受度高,是個節奏相對緩慢但人情味濃厚的社會。尤其在鄉村地區,重視家庭與日常小確幸,生活不追求奢華及競爭,而是崇尚簡單與自然,常見一家人早起拜佛、午後小歇,晚上與親友閒聊。
他們更有著與台灣相似的夜市文化,不只是購物與美食,更成為泰國人社交與放鬆的空間。夜市中平價小吃、二手商品、按摩攤與街頭表演,交織出極熱鬧又親切的氛圍。
然而,泰國夜市、泰拳、騎大象,這些對觀光客而言充滿異國風情的文化景象,卻未必是移工的記憶中的光景。事實上,大部分來台的泰國人來自東北部伊善地區,靠近寮國與柬埔寨,生活簡單且資源有限。他們自小習慣靠雙手種地、煮飯。這樣的成長背景,讓他們學會「不與人爭」、「不要浪費」、「吃苦當吃補」。
因此,當他們在工廠、家庭或農場工作時,總是默默完成任務、不輕言抱怨,也不隨便反駁。這是因為他們軟弱,而是因為從小便學會不與人爭,自食其力。
合十,是一種禮儀,也是一種界線
在2020年世界羽球賽中,戴資穎與泰國選手依瑟儂的合十與微笑,是體壇最溫暖的一幕。泰國人見面時合十行禮動作,不僅僅是問候,更代表一種「我與你平等、彼此尊重」的價值。與中國傳統的「抱拳」類似,合十同時也具有宗教意涵——如對佛祖般敬重他人。
泰國移工即使在最忙碌的情境,也會合十說「Khop khun ka」(謝謝)、「Sawadee ka」(你好),這是種謙和的文化。他們不喜歡正面衝突、不會直接拒絕要求,即便聽不懂,也常點頭微笑。這時,若雇主不理解文化背景,就容易誤會他們敷衍應付。其實,只要我們願意放慢語速、用圖示或示範講解,他們便會努力學習、反覆練習。因為他們不願讓你失望,也不想自己變成「失禮的人」。
你可能已經注意到,泰國移工進門會脫鞋、煮飯會問你口味、不會擅自打開你的櫃子。他們將「合十」的精神延伸到每一個細節裡:不打擾、不侵犯、不給麻煩。這種界線感,對華人來說其實是很舒適的相處模式。
最後,補充點泰國的飲食。雖以泰國人多以葷食為主,但吃素的人也不在少數,尤其因佛教信仰的影響,許多人會在特定日子(如佛誕日、齋戒日)吃素。每年九月到十月的九皇齋節,是泰國最大規模的素食節慶。希望閱讀本文後,也能讓您沾染了這份來自微笑之國的平和;在面對遠道而來的泰國移工,也多一份親切與理解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