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化櫥窗:台北移工的假日地圖:一座城市的心臟,與遠方的呼吸
次閱讀
要找移工的身影?去火車站就對了。
火車,帶著鄉下與城市往返的節奏,也帶著親民、簡樸、駛往遠方的意象。
這些意象,與移工漂泊的腳步,親密的連結在一起,
因而在台灣大小火車站中,移工總能不經意、自然而然的成為車站街景的一部份。
一路從鄉下開往城市的火車,是一條銀色的輸送紐帶,把農田與高樓、故鄉與都會牽成一線。
對移工而言,這條鐵路線承載的不只是交通距離,更是一段跨越語言與生活的旅程;
而台北車站,是鐵路樞鈕中的樞鈕,連結他鄉與故鄉的神聖之地。
寧靜的喧囂:異鄉人的短暫安身之所
走入台北車站大廳,你會有一瞬間產生錯覺——
這裡彷彿不是台北,而是一個跨越國境的任意門。
不,比這還誇張。
在周圍街道上,看到幾個移工身影徘徊時,
你大約會浮現一個念頭:嗯,有個外國人。
你會發現街上的一些人和你一樣,同時注目這些移工朋友,欣賞他們的身影。
但或許在某些個週末午後,你踏進台北火車站大廳的一瞬間,故鄉與他鄉在此逆轉。
印尼語、塔加洛語、越南語在空氣裡交錯。
行李箱的滑輪聲混著零食袋的開封聲,手機螢幕上是遠方親人的笑臉,
而地板上坐滿了席地休息的移工,比台灣人還多。
他們抬起頭,注目著你,欣賞著你的身影。
並用視線提醒著:嗯,這裡,你也是外國人。
當然,對於移工來說,北車大廳的空氣仍是陌生的空氣,同鄉的臉孔未必真的認識,
暫時佇足的腳印,也留不下什麼痕跡。
但,這種陌生與匆忙,卻真正打入了他們內心的漂泊節奏——
既繁忙、又從容;
既混雜、也生動;
既衝突、且溫暖
好似成為短暫的港灣,容許他們把思念攤開、把疲憊放下、把記憶重新整理再收起,
然後在日落以前,再度把自己折疊回雇主家裡、病床旁、廠房裡。
車站外圈:一條條通往家鄉的街巷
北車周邊,較不起眼的老式巷弄中,會突然浮現出印尼文、越南文的招牌,
空氣中的味道也立刻換成魚露、香茅、印尼炸物與菲式醬料的混合。
香味斷斷續續延伸到附近的南陽街、華陰街、許昌街。
對。這是移工眼中的台北地圖:
匯款店、手機行,越南河粉、家鄉小吃。
東南亞食品店更是味覺與記憶的補給點。
移工們假日的動線幾乎都能在這裡找到:
一手提著家鄉食材,一手拿著匯款收據;有人在街口等同鄉,有人趕著去更新文件;
還有人只是想找一杯家鄉口味的奶茶,在異地喝出熟悉的味道。
這些店家不是觀光景點,卻構成移工在台北「真正生活的證據」。
它們讓故鄉的語言在異地有了出口,成為城市中一條條跨文化的毛細血管。
萬華:假日聚落的另一種溫度
與台北車站的巨大流動相比,
萬華的移工聚落更像是「靜靜生活」的延伸。
龍山寺前的廣場、艋舺夜市前寫著異國文字的小攤、
移工們互相推薦著巷弄裡熱騰騰的湯粉香——
這是他們融入台北的方式。
相對親民的租金,讓萬華保留了比市中心更土味的傳統市集,
這裡的節奏、熱度、風味,
讓產業移工、外籍看護更容易找到一種「家鄉市場」的感覺。
他們不是刻意聚在此,卻被生活的本能牽引而來。
買菜、剪髮、補給、聚餐,
這裡沒有壓力,只有一種溫暖又微亂的秩序。
公園:在綠樹下重新找回自己
再往另一個方向走,
台北的大安森林公園與二二八和平公園,
每逢週日也會迎來另一種色彩。
草地上的歌聲、圍成半圓跳舞的群體、
樹蔭下自拍錄影、吉他聲與笑聲交錯——
那是移工在台北少有的「自由」時刻。
公園的吸引力很單純:
不必花錢、不必趕時間、也不必戴著「雇主家裡的身分」。
在綠蔭之間,他們短暫地回到「自己」。
這些畫面,常讓路人佇足,甚至動容,
因為那份純粹的快樂,是週日午後最柔軟的風景,更擴散到了你我的上揚的嘴角。
我常在想,這些短暫放下身份的移工,是不是會活得比我們還要更真實。
台北.人
身為首都的台北,本就是一個多維交錯的空間。
看著移工們的身影,筆者不禁又聯想到白先勇筆下的「台北人」。
你說背景、心境差得遠了,但想想竟又相似。畢竟,一起呼吸了台北的空氣。
移工們在城市中是邊緣角色,只因他們的故事總在假日的一小塊空間裡發生,
但想想,台北的人們何嘗不是?我們自己又何嘗不是?
下次,在路上,看到了移工們,
別忘了在目放進多一點溫柔,
看看這些異鄉人在台北的腳步,
以及他們在這座城市留下的紋理與光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