雇主Q&A:外籍看護的工作內容與訓練:專業照護,貼心陪伴
次閱讀
在台灣,許多家庭因為長輩年邁或病後需要長期照顧,而選擇聘請 外籍看護。這些遠從印尼、越南、菲律賓或泰國來到台灣的移工(尤其以印尼籍的外籍家庭看護為最大宗),不只是日常生活的幫手,更是陪伴長輩的重要夥伴。
本文簡介外籍看護能夠服務的項目,讓雇主有初步的認識。
外籍看護能為我們做什麼?
外籍看護的工作內容,包含「生活照顧」與「醫療輔助」兩大方向:
日常照護:協助洗澡、如廁、餵食、翻身、拍背、陪同散步。
醫療輔助:餵藥、量血壓、鼻胃管灌食、導尿管照護、簡單換藥(須有專人指導)。
生活打理:整理長者房間、清洗衣物、準備合適餐點。
陪伴與守護:陪伴聊天、聽音樂,減少長者孤單,守護他們的安全。
她們需要特別訓練嗎?
外籍看護並非「臨時上手」,在出國前她們會先於母國接受 數週到數月的專業訓練,(以佳洋為例,要求訓練的時間都是四個月以上)。
內容包含:
基礎照護:餵食、翻身、洗澡、更衣。
醫療技能:鼻胃管餵食、導尿管護理、預防褥瘡。
語言與文化:學習基本中文、認識台灣的生活習慣。
安全與緊急應變:避免跌倒、處理突發狀況。
抵達台灣後,還會參加 到職前講習,並由地方政府、仲介或護理師持續追蹤指導,確保能符合家庭的照護需求。
扶抱,也是一門專業
很多人以為,看護只要「用力」就能扶起長者,但事實並非如此。實際上,扶抱長者需要技巧,必須透過正確的身體施力方式,才能「以小搏大」,在有限體力下,安全地協助比自己還重的病患起身、移動,避免自身腰椎受傷,並減少長者跌倒或二度受傷的風險。這也是為什麼外籍看護的訓練中,會特別安排「搬運與扶抱技巧」,因為這是居家照護中最常見、卻也是最容易出意外的環節。
外籍看護不能做的工作
醫療行為:例如抽痰、打針、治療性的傷口處理,這些屬於專業醫護人員的工作,不能要求外籍看護代替。
過度家務:外籍看護的主要任務是照顧長者或病患,並非「家庭幫傭」。因此不應要求她們負責打掃全家、照顧全家大小的飲食與生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