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化櫥窗:少子化,正在浮現的危機 | 開放家庭幫傭的最重要理由之一

作者:info 於 2025-09-18
11
次閱讀

近十年,台灣的新生兒數字一路下滑,2024 年僅有 13.4 萬名新生兒,創下歷史新低,死亡人數則逾 20 萬,人口呈明顯負成長。透過國際比較,更能看出嚴峻情況:台灣總和生育率長年低於 1,以2023 年為例僅 0.87,與韓國、日本並列東亞最低。這不是冷冰冰的統計,而是正在影響校園班級、產業勞動力與家庭生活的現實。

六都的表情也各不相同。桃園的出生率相對較高,但仍逐年下降;新北的出生率偏低,不少家庭因此選擇外移至桃園尋求更好的生活與育兒環境。這些人口流動,不僅改變了都市發展,也重塑了北台灣家庭的生活地圖。


為什麼越來越不敢生?

年輕家庭多半不是「不想生」,而是「不敢生」。除了住房壓力、托育不足與工時過長之外,還有一些更深層的社會因素,逐漸形塑了我們的生育選擇。

第一,是社會風氣的轉變。
現代年輕世代更加重視個人生活品質,旅行、美食、娛樂、自由時間成為重要追求。在「及時行樂」的價值觀下,養兒育女所需的長期投入,常被視為對自由的限制。這樣的文化氛圍,讓許多人即使心中嚮往家庭,也會把生育無限延後。

第二,是貧富差距拉大的影響。
當教育、醫療與生活水準逐年升高,富裕家庭能透過資源填補,維持高水準的養育;而中產以下家庭則感到門檻越來越高。生小孩變成一場「階級賭注」,很多人寧願選擇不踏入,也不願承擔輸不起的風險。

第三,是都會化下的比較心理。
在大都市裡,社群媒體放大了彼此的差距,家長之間對於補習、才藝、名校的比較,更讓養育的壓力成倍增加。當「輸不起」成為父母最常掛在心裡的字眼時,乾脆不生,反而看似是一種解脫。

這三股力量,加上原有的經濟與職場結構問題,交織成一張緊繃的網,讓年輕家庭無法輕易跨出「生」的決定。政府的「0–6 歲國家一起養」與各式補助,雖然能減輕部分負擔,但若沒有更全面的文化支持與制度改革,少子化的趨勢仍難以逆轉。


幫幫忙!請開放家庭幫傭

筆者認為,不論國內社會對於少子化的重視,嚴重不足。少子化若持續下去,政府財政萎縮、產業外移都將成為難以避免的課題,屆時台灣最大的威脅非來自對岸,而是自身!

事實上,要扭轉少子化的社會風氣,單靠宣傳「要生」是不夠的。我們必須同時傳遞兩種訊息:育兒本身的幸福與價值,以及制度上實質的支持。

現代年輕人重視生活品質,要他們完全複製父母輩那種「含辛茹苦養大一個家庭」的日子已不可能。若沒有制度性的福利支撐,再多口號都難以落地。政府與社會需要一方面營造「育兒帶來快樂與成就」的文化氛圍,讓年輕人相信養小孩不是犧牲,而是另一種豐富人生的開始;另一方面,也必須在托育、教育、居住、職場制度上提供實質福利,讓家庭真的能承擔。唯有這兩股力量並行——幸福感的文化倡導,加上看得見的政策保障——育兒才可能再次成為年輕世代敢於選擇、也願意選擇的道路。

國內更有一些業者指出,:既然家庭看護的資格已逐步放寬,為何不讓家庭幫傭也能比照辦理?

對雙薪家庭來說,家務的壓力往往是「最後一根稻草」。若能透過合法管道聘僱外籍家庭幫傭,讓父母能把更多心力放在孩子身上,這不僅能提升家庭生活品質,也可能間接鼓勵更多人生養小孩。


新北外移、桃園承接:更需有全國性的政策

觀察近年的人口數據,新北市不斷有家庭往桃園搬遷。對年輕夫妻而言,桃園的房價相對親民,加上產業發展帶來的就業機會,以及市府在托育政策上的投資,讓桃園逐漸成為北部年輕家庭定居的新選擇。

這樣的人口轉移,對城市的影響深遠。新北在少子化下加速老化,基礎設施與學區逐漸出現閒置;桃園則因人口快速成長,需要加倍補足托育、教育與長照資源,才能承接龐大的年輕家庭需求。兩個城市的差異,正好凸顯政策設計的長短:如何用持續而有效的公共投資,決定了家庭敢不敢、願不願在這裡生養下一代。

對於地方政府的長期用心規劃,我們當然給予掌聲。然而,地方影響力畢境有限,即便吸引鄰近縣市人口移入,也無法扭轉全國性的少子化問題。更重要的是,中央政府要有全面性的政策,並導向與希望、正向的社會氛圍,才能扭轉台灣,持續向前!

少子化,正在浮現的危機 | 開放家庭幫傭的最重要理由之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