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化櫥窗:桃園的另一張城市風景:移工聚落的故事
次閱讀
走進中壢火車站後站,假日午後的空氣裡瀰漫著香料與炭火的氣息。幾家越南小吃店門口排著隊,泰國餐館傳出熟悉的流行樂,印尼雜貨店裡擠滿了採買的年輕人。待在桃園,尤其是中壢這一帶,你會猛然驚覺,原來所謂的全球化,早就在台灣滲透某些地域悄悄滲透了!
對許多桃園人來說,這裡或許只是一個商圈;但對十一萬名在桃園生活的移工而言,它卻是心靈的「小小家鄉」。桃園當然仍是以台灣居民為主的城市,但在某些角落,這些移工聚落構築出一幅截然不同的生活圖景,讓人忍不住好奇:他們為何來到這裡?又帶來了什麼樣的文化氣息?
中壢火車站後站:東南亞的一條街
中壢後站是桃園最具代表性的移工聚落之一。台灣自 1992 年起正式開放引進外籍勞工,當時大量泰國移工進入中壢、平鎮、觀音一帶的工廠,由於假日需要聚集購物、社交,自然往中壢火車站後站攏。早期聚落比較隱性,主要是一些小吃攤、錄影帶出租店(播放泰國影片)、電話亭。隨著越南、印尼移工逐漸成為大宗,中壢後站的商圈開始出現 越南河粉店、印尼清真食堂、南洋雜貨店。外籍移工人口累積,使中壢後站發展成全台最具規模的東南亞聚落。
早年因鄰近工業區,加上交通方便,許多工廠移工週末便聚集於此,逐漸形成所謂的「東南亞一條街」。假日湧入人潮明顯增加,形成「一週只有週末特別熱鬧」的現象。越南河粉店、泰式涼拌小攤、印尼香料雜貨舖如雨後春筍,商家招牌甚至乾脆以母語書寫,讓進入這裡的遊客,恍如進入另一個國度。
近年來,中壢後站已不只是移工的假日據點,許多台灣人也會特地前往,品嘗異國料理、參加東南亞文化節慶。桃園市政府更把它視為推廣多元文化的重要場域,辦理各式活動,讓這片街區走向「共生」的新階段。對台灣人來說,這條街不只是異國美食天堂,也是一個觀察「文化如何落地生根」的縮影。
中平商圈:生活拼圖的另一面
中平商圈原為日治聚落,於2006年打造出新的都市景觀,一度被稱作「桃園小西門町」。隨著中壢工業區的興起,吸引大量東南亞移工進駐。中平商圈因地處火車站前,交通便利,加上徒步商圈的購物氛圍,自然成為移工休閒日常的據點。在這裡可以看到移工排隊寄包裹回國,理髮廳裡有人用母語閒聊,街邊小吃攤不只賣鹹酥雞,也多了印尼炸雞、菲律賓甜點。文化交錯,讓商圈的輪廓更豐富。
本地年輕人也開始走進這些小店,因為好奇點了一碗印尼牛肉湯,最後成為常客。於是,文化交流並非高調的「活動」,而是日常生活裡的一次次不經意的交會。
中平商圈雖因移工文化而轉型,但片區內仍舊保留著日式建築特色與歷史資產。像是「中平路故事館」——一棟1930年代修建的日式宿舍,見證了中壢半世紀的城市變遷,並於2015年修復成文藝展館。
信仰的庇護所:清真寺與天主堂
除了商圈,宗教空間也是移工的重要聚點。1954 年,滇緬邊區游擊部隊撤退來台,其中包括信奉伊斯蘭教的雲南穆斯林軍眷,因無法常北上參加主麻禮拜,於 1964 年在龍岡聚集募資建寺,桃園清真寺成為印尼穆斯林移工最熟悉的地方。每逢週五聚禮,成百上千的移工前來,整齊跪拜後,彼此分食家鄉料理。那份莊嚴與親切,讓人感受到信仰不只是精神寄託,更是凝聚社群的力量。
中壢聖心天主堂則是菲律賓移工的心靈家園。天主堂由神父李秀岩發起,落成於 1955 年,很快成為中壢地區的重要信徒中心。這裡因地理位置鄰近工業區和移工聚落,成為不少菲律賓移工假日聚集的場域。假日彌撒裡,裡面擠滿了幾乎全是菲律賓籍的移工,唱詩班用純淨的聲音把思念化為歌聲。禮拜結束後,大家在廣場上熱絡交談,分享家鄉帶來的小點心。
天主堂也在「東南亞一條街」周圍,街道平常看似是普通的商家民宅,但到了假日,寫著菲律賓字的攤商一個個聚集至此,形成獨特的臨時菲律賓聚落,熱鬧非凡。茄子蛋沾香蕉醬、香蕉葉蒸甜粽、金洁汁鐵板碎豬肉....各式菲律賓道地也美食也在這裡齊聚一堂。
動與靜的交錯
桃園還有一處安靜卻重要的角落——望見書間 SEAMi。這是 NGO 經營的書店,專門提供印尼文、越南文、泰文等外籍書籍。
這裡會舉辦讀書會、手作課程,吸引性格內向、渴望學習的移工。和外頭熱鬧的商圈相比,這裡是一個「心靈休息站」,讓人能短暫回到自我,獲得繼續生活下去的力量。
並非所有移工都待在商圈。假日,他們也會搭車到 大溪老街、石門水庫走走,甚至有人專程北上台北華西街,與遠方朋友相聚。這些足跡連結的不只是觀光,更是「遠在異鄉也要留下快樂記憶」的需求。
文化節慶更是聚落的亮點:印尼的開齋節,社群自辦園遊會,舞蹈與香料香氣同時洋溢。菲律賓獨立日,唱詩班走出教堂,在廣場帶來合唱。越南春節,雜貨店門口掛起紅燈籠,讓人錯覺回到河內或胡志明市。
這些節慶不僅凝聚了移工的情感,也讓桃園的街頭多了幾分異國節奏。
城市的另一張臉
桃園是全台移工最多的城市,他們帶來的消費力高達上百億元,直接改變了商圈與地方經濟。許多店家因移工而生,也因移工而興。
市府與 NGO 近年也積極推廣「異國市集」、「文化導覽」,讓本地居民透過體驗更理解這些文化。從美食、音樂到語言,移工不再只是「看護」或「工廠勞工」的身份,而是讓桃園更具層次的一部分。
傍晚,當中壢車站前的霓虹燈亮起,街頭同時響起台語、國語、越南話、印尼語與菲律賓語。這樣的畫面,正是桃園今日的真實風景。它們與本地原生的客家文化、閩南文化,共同構築了你我所見城市的生命力。
(照片為示意圖)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