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化櫥窗:從世代衝突談移工管理:Z 世代的啟示

作者:info 於 2025-08-20
43
次閱讀

Z 世代價值觀下的全球雇主新挑戰

下午兩點,台北某個家庭裡,九十歲的阿公要上廁所。新手外籍看護去幫忙,卻因為阿公對她還不熟識而拒絕,自己起身行走,卻摔了一大跤,受了輕傷,看護也未處理妥當。顧主回家以後非常生氣,好幾天沒給好臉色。外籍看護一方面道歉,一方面卻又覺得無辜,覺得這不完全是自己的錯,被責罵得太重,三天後,提出想換雇主的請求。直到最後,仲介出面才安撫下來。

這並非孤例。近年越來越多家庭發現,移工展現的心態和過去截然不同:他們認為責罵是不尊重;他們在休息時間要求不被打擾;遇到做不來的工作,則直言「這不是我的問題,而是工作太難,必要時我可以換雇主」。這些態度,其實正好反映了 Z 世代的價值觀


Z 世代特徵:全球化與資訊化下的產物

Z 世代大約指 1995 年之後出生的人。他們與上一輩最大的不同,在於從小浸泡在 網路、智慧型手機與全球文化 的環境裡。資訊不再侷限於家鄉或國家,而是跨越國界的即時交流。

因此,即便東南亞國家全球化程度略低、資訊普及度略低,但新一代的青年移工多少還是具有Z 世代的核心思維:

  1. 尊嚴不可侵犯——工作是契約而非屈從,任何公開責罵都被視為冒犯。

  2. 界線需要清楚——生活與工作必須分明,休息時間就是個人時間。

  3. 選擇權在自己——遇到不合理要求,忍耐不再是唯一選項,「換雇主」是他們理直氣壯的選擇。

這些價值觀放在台灣本國的 Z 世代年輕人身上,我們早已見怪不怪;但當同樣心態出現在外籍移工身上時,許多雇主才驚覺:這是 全球化與資訊化下的共同世代特徵,而非單一國家的文化。


雙重落差:文化差異與世代差異

台灣的中生代以上的職場經歷,在遇到困難時,總會想盡辦法克服,因為這是學習,也是責任。新世代的想法卻是,「我會努力做,但別讓我賣命。如果我做不來,那就再找新的工作。」國外移工多少也有這樣的趨勢。不少中生代的主管、雇主,都感慨,那種把工作當使命,上下一起拼的光景,早已不復過往。

台灣社會對移工的期待,是「補充勞力」:聽話、能做、能忍耐,但當中生代的雇主遇到新世代的移工,恐怕會驚訝觀念想法落差如此之大;許多時候,雇主指派工作時希望和他們「講情份」,但他們覺得真的只是「在忍耐」。加上東南亞的語言隔閡文化差異,他們未必能如華人那麼看來手腳利落有拼勁的形象,更讓不少雇主覺得移工越來越「不好使喚」。

當文化差異(語言、生活習慣)與世代差異(價值觀、界線意識)疊加,摩擦這樣發生了。


從衝突到管理:可能的解方

一、承認差異,而非否定差異
如同我們無法要求本國 Z 世代年輕人回到「忍耐、服從」的舊思維,也不能期待移工依循過去的模式。承認這是全球化世代的共通特徵,再去尋找平衡點,才是解決定道。

二、制度化溝通,而不是臨時救火
在契約中明訂工作範圍、休息時間、例外情況,並透過定期對話檢視執行情況,比等到衝突爆發後才處理有效得多。

三、仲介角色再定義
仲介公司應是「文化翻譯者」與「世代理解者」,協助雙方理解對方的價值觀。這樣,移工不會覺得孤立無援,雇主也能減少誤解。

四、轉換思維:從「勞力」到「夥伴」
Z 世代無法接受被當作「免費的機器人」。要嘛提供更合理的報酬,要嘛雇主願意更同理,視移工為合作夥伴,讓他們覺得被當成「自己人」,他們才會更願意付出。


政策建言:讓制度與世代同行

世代衝突提醒我們,差異不會自動消失,唯有正視並制度化管理,才能共處。對移工議題而言,這代表三個方向:

  1. 政府 應保護移工基本權益,但同時也應給予合理的職業態度心理建設,並適度強化不適任移工的汰換遣返制度,提升移工整體素質保障雇主權益。

  2. 企業與家庭 應該更新管理思維,不只把移工視為「廉價勞力」,而是在理解他們與 Z 世代本國勞工一樣追求尊嚴與界線的基礎上,再來思考如何制度化的提升工作效率和默契。

  3. 仲介公司 則要承擔更多協調責任,從單純的行政角色,轉型為「跨文化管理顧問」,協助雙方建立互信。

台灣的高齡化、少子化,是長期社會結構。若能把 Z 世代的特徵視為全球勞動市場的新常態,並將制度調整到位,移工將不只是補充人力,更會成為支撐台灣社會的重要夥伴。

從世代衝突談移工管理:Z 世代的啟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