她們的故事:九年守護:瓦蒂的第二個家
次閱讀
第一次踏上桃園的那一天,瓦蒂記得天空是藍得發亮的。
2016年春天,瓦蒂拖著一只舊行李箱,裡面裝著兩套工作服、一雙鞋,以及一張全家福。她在機場的最後一通電話,是對母親保證:「等我回來,我們的屋頂就不再漏水了。」
她來到的,是一戶老社區裡的三層透天厝,那時的阿嬤,88歲,瘦得像風吹就倒的枯枝。背脊微駝,走路需要人攙扶,就連端湯匙的手都顫顫巍巍。
初見那天,瓦蒂只會幾句簡單的中文,阿嬤的台語她更是聽不懂。兩人面面相覷,短暫的沉默中夾雜著些許不安,但瓦蒂靠著笑容和比手畫腳傳達心意,阿嬤望著她,看她開朗主動積極,蒼老的面容上,一抹笑容緩緩綻放,像是冬日裡盛開的向日葵。
最初的日子並不容易。阿嬤常常夜裡醒來咳嗽,瓦蒂半夢半醒地起身,為她倒水、輕拍背脊。語言不通的日子,她用心去聽,去看,去記住阿嬤所有的小習慣——愛喝的茶的溫度、坐下時屁股要墊的薄枕、喜歡聽新聞卻從不張眼去看。
時間一點一滴過去,奇蹟悄悄發生。阿嬤的背直了些,身形胖了些,走路不再搖搖欲墜,甚至能自己下床活動。雇主看見時笑著說:「哎呀,阿嬤有你照顧,精神好得很!」
而瓦蒂呢?她的變化同樣明顯——臉頰圓潤了,笑聲更響亮。市場的老闆娘總愛開玩笑:「妳們像母女,一個胖了是因為吃得好,一個胖了是因為心情好。」
日子像河水一樣靜靜流淌。早上是阿嬤的早餐、藥和曬太陽;中午是一起看電視劇、聽阿嬤講年輕時的故事;晚上收拾廚房後,瓦蒂會拿出手機,和遠在印尼的孩子視訊。兩地的笑聲隔著螢幕交織成一首歌。
轉眼九年過去了。孩子從小學念到大學,屋頂換了新瓦,家裡也多了一台冰箱——都是瓦蒂寄回去的。她本來可以早早回家,但每次合約到期,雇主都誠懇地說:「再多待一點吧,家裡真的離不開妳。」她看著阿嬤,想到自己當初孤身來台的那天,便又點了點頭,她說,這裡是她的第二個家,阿嬤是她的第二個媽媽。
九年間,她的笑容像燈,照亮了阿嬤的房間,也照亮了整條街的人心。
而我們佳洋人力也始終相信——一段用心的照護關係,不只是工作,更是兩個家庭的交織與成長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