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化櫥窗:【一座由感恩築成的廟】 ——田寮石頭廟與那段移工的真實故事

作者:info 於 2025-11-03
45
次閱讀

對移工歷史有興趣的朋友,推薦您來到高雄時可以去探訪一趟田寮的「石頭廟」。就在田寮的月世界附近,一片灰白惡地在陽光下閃著蒼茫的光,山勢乾裂、土地裸露,像是時間留下的舊疤,慈玄聖天宮就靜靜佇立著——因著奇特的外形,人們更習慣叫它「石頭廟」。

它沒有金碧輝煌的琉璃瓦,只有石頭、貝殼與珊瑚拼湊出的牆面;沒有華麗的雕飾,卻有一段讓人心頭一熱的故事。


一段從困境開始的故事

那是 1990 年代初期,台灣剛開放外籍勞工制度的年代。
當時的法規尚未完善,勞動環境與權益保障遠不如今日。據說,那時他們的生活十分艱困。有人回憶:「宿舍外出要請假,連吃的都只能買宿舍合作社的東西,不然就違反規定。一包泡麵都比外面貴。」

還有許多遠從泰國來的移工,被仲介派往工地或工廠工作,卻常因雇主倒閉、工程停擺而陷入無薪狀態。其中有一批工人,被迫留在高雄田寮一帶。失去了工作,也沒有錢回國,他們成了當時社會裡最被忽視的一群人。


這些勞工沒有選擇,只能省吃儉用,在異鄉勉強維生。那是一段制度仍在學走路的時代——充滿漏洞,也充滿無奈。


廟方的一念慈悲

當時的慈玄聖天宮主持,得知他們流落異地、生活困頓,主動伸出援手,讓這些泰國移工能暫時住在廟裡,有飯可吃、有屋可遮風雨。
那份善意,對當時的他們而言,幾乎等於救命。

於是,在異鄉的感恩之情驅使下,這群泰國勞工決定回報恩情——他們自願留下,用自己的雙手協助廟方擴建後殿。
他們不懂設計圖,也沒有重型機具,只是日復一日地搬石頭、砌牆、黏貝殼,用汗水和信念蓋出一座廟。

每一塊石頭、每一片珊瑚,都是勞工的手印與心意。
他們沒有留下名字,但那份感恩,早已鑲進這座廟的牆裡。


一座廟,一面鏡子

多年以後,石頭廟成了田寮的奇景,也成了一個象徵——見證了台灣社會在外勞制度成長過程中的曲折。
從最初的不理解、不平等,到逐漸建立勞動保障、文化尊重,這段歷史並不遙遠。

石頭廟提醒我們,移工不是匿名的勞力,而是有故事、有情感的人。
他們離鄉背井,為了生活,也在這片土地上默默付出。
而當我們走進那座廟,看見石牆上閃爍的貝殼時,也彷彿能聽見那群年輕移工的心聲——
他們沒有怨恨,只有感謝;沒有留下語言,卻留下了愛的形狀。


結語:在人與人的邊界之間

對從事人力服務工作的我們來說,石頭廟故事特別動人。那座廟,是信仰的象徵,也是人性的延伸。
它讓我們再次記起,外勞仲介這份工作不只是文件與流程,而是橋樑——讓陌生的國度與人心能夠彼此理解。

【一座由感恩築成的廟】  ——田寮石頭廟與那段移工的真實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