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化櫥窗:外籍家庭看護的合理薪資該是多少?——長照路上,體恤與公平之間的拿捏
次閱讀
在台灣,外籍家庭看護工是無數長照家庭生活的軸心,她們照顧長者、分擔重擔、守著夜深人靜的每個時刻。而談到外勞薪資,則偶有雙方拔河的的場景。那麼,目前現行台幣二萬元的法定薪資,究竟合理嗎?
一、低薪的不得不然——現行薪資的平衡邏輯
依勞動部規定,外籍家庭看護工的基本月薪為 20,000 元起(未含膳宿)。對印尼的物價水準而言,是相當高薪,但與產業移工(工廠、製造業外勞比照勞基法,薪資約28,590元起)相比,則低非常多,且只週休一日。廠工薪資不時年調漲,看護工卻十年如一日,永遠這個數字。
若再與本籍看護相比,更會發現——本地看護與外籍看護的薪資落差,遠遠大於本籍勞工與產業外籍移工的差距。本地看護在居家照護的行情在45,000 至 55,000 元之間,甚至更高;而外籍看護長時間待命,法定薪資卻僅為其一半不到。
原因也可理解,家庭聘僱外籍看護是為長照需求,若全面比照產業工資標準,恐使許多普通家庭無法負擔,長者無人可照護。因此二萬元薪資,是本著家庭可負擔原則」,但卻是以壓低外籍人力報酬為代價換來的。因此,這個數字是在「家庭負擔能力」與「照護勞動尊嚴」之間,艱難取得的平衡點。
二、薪資該調整嗎?筆者認為——有空間,但不宜太快
在長照現場服務多年,筆者認為外籍看護的薪資確實有逐步上調的必要。畢竟,工作沉悶、心理壓力高,對比本籍看護差異太大,而台灣物價也逐年上升。
二萬元是法定最低薪資。雇主若有能力,當然可以用較高的薪資聘用移工,作為鼓勵。事實上,勞動部近年也私下鼓勵雇主,對表現良好、滿三年的外籍看護給予加薪續聘。這一塊的問題總算是有被政府注意到了。
至於調薪幅度應該如何呢?有部分僱主甚至一次給到總薪資三萬以上,展現的體貼的善意。不過,以個人方式做過於快速的調薪,恐偏離市場行情,也容易讓移工對下一份工作有不合理的期待。合理的調整幅度,可落在10% 至 15% 之間(二至三千)。既能體現肯定,又不致造成家庭過度負擔,或是市場混亂——這是筆者所推薦的平衡點。
三、遇到特殊需求,理應給予合理加薪
若看護工作內容超出一般照護範疇,薪資仍應合理調整。例如:
專業需求高:若病患需頻繁翻身、餵食、抽鼻涕等,屬於體力與技巧並重的任務,應給予加薪。若涉及抽痰,更應依法經醫療訓練並提高薪資。
夜間照護需求:若長者夜裡須多次起身、需陪伴或換尿布,建議給予「夜間津貼」,補償睡眠剝奪的辛勞。
照護責任重:若長者失能嚴重,或需做接送、部份家務等工作,也應重新檢視原有薪資是否合理。
這裡沒有標準的換算表,因為每一位長者、每一個家庭,都是不同的故事。但稍作調整,不僅公平,也能展現雇主的尊重。
四、若外籍看護主動要求加薪,該怎麼辦?
若是被外籍看護主動開口談薪,反倒是讓許多家庭最不知所措。這裡要提醒雇主:不要私下口頭承諾,也不要急著拒絕。
推薦最好的方式,是透過專業人力仲介公司居中協調。仲介能協助了解移工的真實動機,評估其工作表現與市場行情,並引導雙方以正式書面形式處理。
若僱主常未做好調薪的心理準備,可考慮以「績效獎金」的方式代替「固定薪資調整」。並具體化語言能力、工作表現、照護態度等指標給予獎勵,讓看護清楚明白:
「努力有回報,表現帶來尊重。」
這樣一來,雇主能掌握彈性,移工也能感受到激勵——這正是長照關係中最可貴的「雙贏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