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化櫥窗:印尼風暴再起:從1998「黑色五月」到2025街頭示威,理解一個與台灣緊密相連的國度
次閱讀
印尼籍早已成為我國外籍看護的最大來源。講到印尼,我們很容易想到印尼移工、家庭看護等。然而,多數人對印尼的瞭解僅止於此,甚至對印尼近年接連爆發的社會動盪也不知情。若要真正理解這群遠渡重洋來到我們身邊的朋友,就得要理解這些故事,以及更久遠的歷史創傷。
2025年9月,因一名年輕外送員阿梵在清場過程中意外喪生,加上國會推動「自肥津貼」引爆民怨,印尼首都雅加達陷入大規模示威。群眾湧上街頭,場面一度失控。這是自1998年的「黑色五月事件」之後最規模的動亂。我們從這兩個故事談起。
1998 黑色五月:金融危機、示威與排華暴動
「那是一段華人家庭永遠難以忘懷的日子。」
1998年,亞洲金融風暴重創印尼。經濟崩潰、通膨飆升,社會憤怒像火山爆發。當時的示威,本來是針對蘇哈托政權與貪腐結構,但在混亂之中,怒火轉向了印尼華人。
商店被洗劫、住宅遭縱火,甚至傳出大規模性暴力事件。許多華人被迫逃離,有的直接來到台灣尋求庇護。對台灣人而言,「印尼排華」三個字,就像烙印一般深刻。那一年,不少台灣家庭因此對印尼移工產生疑慮甚至抗拒。
然而,必須看清:這場排華浪潮,並非印尼社會普遍意願,而是政權崩潰、群眾被操弄、資源矛盾爆裂的結果。華人成了代罪羔羊。
2025 的怒火:從外送員之死到全國示威
時間快轉到 2025 年。年僅 21 歲的外送員阿梵在清場過程中被警車輾斃,瞬間引爆印尼民眾的積怨。再加上國會推動爭議性的「自肥津貼」,街頭立刻響起憤怒的聲音。
示威從雅加達蔓延到全國,各省民眾包圍政府機構、焚燒警局。普拉伯沃政府先是安撫,後又以「恐怖份子」名義警告示威者,前後矛盾的態度只讓社會更加憤怒。
這場運動,雖然並未像1998年那樣演變成排華暴動,但仍讓許多人警覺:當社會壓力過大,少數族群或外來者,仍可能在風暴中首當其衝。
排華陰影:是否仍存在?
黑色五月的排華浪潮,造成數千名華人死傷,數以萬計的人財產損失。許多台灣家庭因此對印尼留下陰影,甚至影響到社會對印尼移工與外勞的態度。
然而,印尼社會這二十多年來已有巨大變化。政府明令禁止歧視,並在教育、媒體、公共政策上強調多元文化。印尼華人也逐漸重返商界、政界,不再是邊緣群體。許多 年輕印尼人在多元文化教育環境中長大,他們身邊可能就有華人同學、同事,對華人的印象不再單純停留在「經濟強勢」或「外來者」的刻板印象,更多時候是合作、朋友、甚至彼此學習的對象。
當然,矛盾並未完全消失。在經濟壓力大或選舉動員的情境下,社會情緒仍可能被煽動,讓「華人過於富裕」的印象浮上檯面。但在日常生活中,多數年輕世代更強調公平、多元與互相理解。許多 華裔印尼青年也勇於重拾文化認同,參與春節、舞龍舞獅,甚至推動華語教育。這讓社會的交流,比以往更加自然。
今日的示威,訴求焦點在於貧富差距、政治自肥、警察暴力,並非針對華人族群。這點與1998年有顯著差別。不過,社會不滿若被煽動,少數族群仍可能成為代罪羔羊。印尼的排華情結雖淡化,卻未完全消失。對在台灣的我們而言,理解這段歷史,正是與印尼朋友相處時不可忽略的背景。
印尼正面對的,是「結構不公」與「社會信任」的挑戰。這既是黑色五月留下的未解課題,也是2025示威重燃的核心。
對台灣來說,這段歷史與現實提醒我們:
理解印尼,才能理解移工。
尊重、接納與制度保障,是避免悲劇重演的唯一道路。
今天,我們與印尼移工同在。當印尼外籍看護在照顧我們的家庭時,我們也應該用理解去照顧他們的心。
(圖片取自維基百科共享資源)